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九龍尖沙咀漢口道4-6號
騏生商業中心5樓02室
(近九龍酒店)
電話: (852) 3100 0555
傳真: (852) 3100 0556

耳鼻喉專科周振權醫生

警惕頭頸癌!掌握5大警號,及早發現保健康

頭頸癌是發生在頭部和頸部的惡性腫瘤,常見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和喉癌,而下咽癌等則因位置隱蔽,多在晚期才被發現,增加了治療的難度。醫生會根據腫瘤的生長部位和分期來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因此早期發現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關注頭頸癌5大警號,如有疑慮應及早求醫。

 

 

頭頸癌的範圍與特點

頭頸癌實際上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口腔、舌頭、軟顎、硬顎、鼻腔、鼻竇、咽部(包括喉嚨、吊鐘及扁桃腺)、下咽、喉部以及唾液腺和腮腺等部位。患者多為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一倍以上。在頭頸癌病例中,口腔癌患者最多,其次是喉癌。

 

 

頭頸癌的風險因素

頭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較大、吸煙、酗酒、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以及牙齒內生等。其中,吸煙和酗酒是主要的危險因素,會大幅增加患頭頸癌的風險。此外,牙齒長期與舌頭過度接觸和摩擦,也可能引發舌癌。

 

 

腫瘤位置與早期發現的難度

頭頸癌能否及早發現,跟腫瘤發生的位置和病人的警覺性有密切關係。那些比較隱蔽的部位,如下咽、軟顎、扁桃腺、懸雍垂等,若發生腫瘤,有可能因為腫瘤仍細而沒有明顯感覺,又或者只有輕微症狀沒有引起多大的重視。一旦出現異物感、吞嚥困難、出血症狀時,恐怕腫瘤已變大並進入中晚期。例如,舌癌早期的症狀跟一般口腔潰瘍相似,直到腫瘤變大,潰瘍久久不癒、疼痛出血時,才引起關注,但此時治療已變得困難。

 

 

治療方法與預後

頭頸癌的治療方法因癌症的分期和患者的具體情況而異。

  • 早期頭頸癌的治癒率非常高,例如早期舌癌,通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即可,且對說話、咀嚼和吞嚥功能的影響較小。早期喉嚨癌和聲帶癌則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放射治療。

 

  • 中期頭頸癌的腫瘤體積較大,且有擴散風險,通常需要綜合治療,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和化療。

 

  • 晚期頭頸癌的腫瘤可能已經不適合手術切除,但近年來免疫治療的出現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療更已成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

 

 

5大警號與自我檢查

不時張大開口照鏡子作自我口腔檢查,看看口腔有沒有異常,例如紅斑、白斑、潰瘍、硬塊等。如果出現以下4大警號,就要當心:

  1. 口腔內有潰傷超過2星期仍未癒合;
  2. 刷牙時經常流牙血;
  3. 持續2星期進食時感到難以吞嚥;
  4. 持續2星期聲音嘶啞。
  5. 頸淋巴結腫大。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頭痛或頭部腫塊可能是顱骨血管瘤的信號,不可忽視!

 

「45歲謝先生,最近幾個月經常感到頭痛,尤其是右側頭部。起初他以為是工作壓力大,但頭痛逐漸加重,甚至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他還注意到右側頭部有一個輕微的腫塊,觸摸時有輕微疼痛。經過醫生的詳細檢查和影像學掃描,發現他的顱骨內有一個血管腫瘤。幸運的是,腫瘤是良性的,經過手術治療後,李先生的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顱骨血管瘤是什麼?

顱骨血管瘤(Vascular Tumor)是指發生在顱骨內或周圍的血管組織中的腫瘤。多發生在中青年,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2倍。這些腫瘤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的,具體取決於其類型和生長方式。血管腫瘤通常由異常增生的血管細胞組成,可能會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導致一系列症狀。

 

 

血管腫瘤類型及常見症狀

顱骨血管瘤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每種類型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有所不同:

 

  • 血管瘤(Hemangioma):這是最常見的良性血管腫瘤,通常發生在顱骨的表層。症狀可能包括頭痛、局部腫塊、以及觸摸時的疼痛感。

 

  • 血管內皮瘤(Hemangioendothelioma):這是一種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的腫瘤,可能會侵犯周圍組織。症狀可能包括持續性頭痛、視力模糊、以及神經功能障礙。

 

  •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這是一種惡性血管腫瘤,生長迅速且容易轉移。症狀可能包括劇烈頭痛、顱內壓增高、以及神經系統症狀如癲癇或肢體無力。

 

  • 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這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血管結構的異常。症狀可能包括頭痛、癲癇發作、以及出血風險增加。

 

 

顱骨血管瘤的病因

具體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因素可能與其發生有關:

  •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性疾病,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HHT),可能增加血管腫瘤的風險。
  •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於輻射或某些化學物質可能增加血管腫瘤的發生率。
  • 血管生成異常:血管形成過程中的異常可能導致血管腫瘤的形成。
  • 創傷:頭部外傷可能誘發血管腫瘤的發生,尤其是在血管組織受損的情況下。

 

 

顱骨血管瘤的診斷方法

診斷顱骨血管瘤通常需要結合多種檢查方法:

  • CT掃描:可以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 MRI:提供更詳細的軟組織影像,幫助區分腫瘤的類型。
  • 血管造影:用於評估腫瘤的血供情況,特別是在手術前規劃時非常有用。
  • 活檢:對腫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確定腫瘤的性質。
  • 臨床症狀評估: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進行神經系統檢查,以評估腫瘤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顱骨血管瘤的治療方法

  • 手術切除:手術切除腫瘤,同時盡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 放射治療:對於無法完全切除的腫瘤,放射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腫瘤的生長。近年來,立體定向放射手術(如伽馬刀)在治療顱骨血管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栓塞治療:通過介入放射學技術,將栓塞材料注入腫瘤的供血血管,阻斷其血供,從而縮小腫瘤體積。這通常用於手術前的輔助治療。
  • 藥物治療:對於某些類型的血管腫瘤,如血管內皮瘤,靶向藥物治療可能有效。這些藥物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
  • 觀察與隨訪:對於小型、無症狀的良性腫瘤,醫生可能會建議定期觀察,通過影像學檢查監測腫瘤的變化。

 

 

如果您或您的親人出現持續性頭痛、頭部腫塊或其他相關症狀,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無聲的頸部腫塊 — 認識甲狀腺腺瘤

 

「45歲的許女士在一次體檢時發現頸部有一個鵪鶉蛋大小的腫塊,由於沒有任何疼痛或不適,她也未有注意到。但近半年她因感覺吞咽時有異物感而求診。經過超聲波檢查和細針穿刺活檢,診斷為「甲狀腺腺瘤」。一聽到「瘤」字頓時令許女士十分緊張,但醫生解釋這是良性腫瘤,可暫時定期觀察隨訪。」

 

 

甲狀腺腺瘤是什麼?

甲狀腺腺瘤是甲狀腺組織內生長的良性腫瘤,患者以40歲以下女性居多。腺瘤形似圓形或橢圓形的小包塊,外層通常有完整包膜。70%病例是單發性,大小從幾mm到數cm不等。雖然屬良性,但仍有約10%的腺瘤有機會癌變。甲狀腺腺瘤不等同甲狀腺癌,兩者的區別是腺瘤生長緩慢、邊界清晰,而腺癌則會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

 

 

甲狀腺腺瘤的類型和症狀是什麼?

甲狀腺腺瘤可根據是否影響激素分泌分為兩類:

  • 非功能性腺瘤:佔大多數病例,腫瘤生長緩慢且無明顯症狀,患者常常在體檢時無意間發現一側頸部出現橢圓形的小腫塊,腫塊質地跟附近組織相比稍硬,表面光滑,按壓無痛,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滑動,沒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 功能性腺瘤:自主分泌甲狀腺激素,可引發甲亢症狀,如心慌、手抖、體重下降、怕熱多汗等

 

要注意的是,即使沒有症狀,超過4cm的腺瘤也可能壓迫氣管或食道,導致呼吸/吞咽困難。

 

 

甲狀腺腺瘤的病因是什麼?

甲狀腺腺瘤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 遺傳傾向:家族中有甲狀腺疾病史者風險較高
  • 輻射暴露:兒童期頸部接受過放射治療(如淋巴瘤放療)
  • 激素波動: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4倍,可能與雌激素水平相關
  • 碘攝入異常:長期缺碘或過量補碘均可能誘發
  • 其他:吸煙、慢性炎症刺激

 

 

甲狀腺腺瘤如何診斷?

  • 觸診初篩:觸摸頸部評估腫塊大小、質地、活動度、單發還是多發、單側還是雙側、頸淋巴是否腫大。
  • 超聲波檢查:重要檢查指標,良性腺瘤邊界清晰、形態規則、瘤體內部多是低回聲
  • 細針穿刺活檢(FNA):對可疑結節進行細胞學檢查,準確率可達90%。
  • 放射性核素掃描:顯示結節是否為“熱結節”,若結節放射性接近正常甲狀腺組織,通常是甲狀腺腺瘤,反之低於正常組織,有機會是癌腫瘤。

 

 

甲狀腺腺瘤如何治療?

根據腺瘤性質、大小和症狀制定治療方案:

  • 觀察隨訪:腫瘤少於3cm、無症狀、活檢結果屬良性的腺瘤。可每年做超聲聲波檢查,監測腫瘤的大小和變化。
  • 藥物治療:有甲亢症將時使用抗甲狀腺藥物
  • 手術治療:腫瘤超過4cm,頸部淋巴腫大,有呼吸困難或吞咽困難等壓迫症狀或有惡變傾向的腺瘤。
  • 微創治療:射頻消融,通過熱凝固使腫瘤縮小。

 

 

甲狀腺腺瘤雖屬良性,但需警惕腫塊突然增大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危險惡變信號。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外鼻鱗狀細胞癌 — 從病例到治療的全面解析

 

「60歲的王先生,長期從事戶外建築工作,近半年發現鼻尖長了一個黃豆大小的紅色腫塊,表面粗糙,偶爾出血。起初以為是普通暗瘡,但腫塊逐漸增大並形成潰瘍,伴隨疼痛和結痂。就醫後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外鼻鱗狀細胞癌」。這跟王先生長期在強烈陽光下工作有關,最終王先生接受了手術切除,同時配合放療來控制病情。這個病例提醒大家,鼻部出現異常需重視。」

 

 

外鼻鱗狀細胞癌是什麼?

外鼻鱗狀細胞癌是一種發生在鼻部皮膚的惡性腫瘤,起源於表皮最外層的鱗狀細胞,較基底細胞癌少見。常見誘因包括長期紫外線照射、免疫抑制或化學物質接觸等。與其他部位相比,鼻部皮膚較薄且血管豐富,腫瘤可能更快侵犯深層組織,需早期治療。

 

 

外鼻鱗狀細胞癌有什麼症狀?

外鼻鱗狀細胞癌的初期症狀,常呈小疣狀腫物或皮膚淺表潰瘍,邊緣不齊。潰瘍部位逐漸發展成難以癒合,菜花樣或火山口樣的潰瘍。病變部位長有紅色肉芽,觸碰易出血,有明顯疼痛感。鱗狀細胞癌發展較快,常向耳前、下頜下淋巴結轉移。如果外鼻皮膚出現潰瘍,經藥物治療2周仍無效,應警剔惡變的可能,盡早就醫。

 

 

什麼誘發外鼻鱗狀細胞癌?

長期紫外線照射是主要誘因;慢性炎症刺激,如長期鼻部濕疹、燒傷瘢痕或放射性皮炎;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患者或HIV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較易患病。

 

 

外鼻鱗狀細胞癌如何診斷?

  • 病理活檢:可明確診斷。
  • CT或MRI檢查:判斷腫瘤是否侵犯鼻骨、鼻竇或淋巴結。
  • PET-CT檢查:特別對晚期患者,檢查全身有無轉移。

 

 

外鼻鱗狀細胞癌如何治療?

治療方案視乎腫瘤分期、位置和患者健康狀況。

  • 手術治療:手術徹底切除是首選。對於晚期腫瘤,需擴大切除並重建鼻部外觀。
  • 放射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者或術後輔助治療。
  • 局部化療藥膏:用於極早期表淺病變。
  • 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針對晚期或轉移性患者,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 綜合治療:晚期患者常需手術,放療,化療綜合配合。

 

 

外鼻鱗狀細胞癌雖屬惡性,但早期發現治癒率極高。若發現鼻部不明腫塊、潰瘍或顏色改變,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外鼻惡性黑色瘤是怎樣的鼻部癌症?如何分別鼻腔黑瘤與普通鼻炎?

 

「58歲的顏先生,半年前發現鼻尖有一顆“黑痣”並逐漸增大,顏色深淺不一,邊緣不規則。起初以為是普通黑痣,但黑痣表面開始破潰出血,並伴隨輕微鼻塞。在家人勸告後求診,由於黑痣周圍皮膚已潰瘍,判斷該黑痣極大機會是惡性病變,於是安排活檢並連隨進行根治性手術,術後病理檢查確診為「外鼻惡性黑色素瘤」,一種較少見的外鼻皮膚癌。」

 

 

外鼻惡性黑色瘤是什麼?

外鼻惡性黑色素瘤是發生在鼻部皮膚或鼻腔黏膜的惡性腫瘤,屬黑色素細胞癌變。對比普通色素痣和惡性黑色素瘤,良性色素痣,顏色均勻、邊緣清晰。但惡性黑色素瘤的顏色混雜,如黑、棕或藍,形狀不對稱、快速增大。儘管發病率不高,但惡性程度高、易轉移,早期發現至關重要。

 

 

外鼻惡性黑色瘤的症狀有哪些?

外鼻惡性黑色素瘤的症狀因腫瘤位置不同(外鼻或鼻腔)而有所差異:

 

外鼻

  • 皮膚病變:鼻尖、鼻翼等異常色素斑塊,顏色不均勻,以黑、棕或紅混合,黑痣邊緣模糊。
  • 破潰與出血:斑塊表面易破損,輕微觸碰即出血。
  • 腫塊形成:腫瘤逐漸隆起,可能伴隨瘙癢或刺痛。

 

鼻腔黏膜惡性黑瘤

原發於鼻腔的惡性黑瘤多發生在鼻中隔、中鼻甲或下鼻甲,症狀包括:

  • 單側鼻塞:約70%患者以鼻塞為首發症狀,2周內進行性加重,普通抗炎藥無效。
  • 反復鼻出血:80%以上患者出現持續2周的涕中帶血,血液呈暗紅色或黑色,有臭味。
  • 嗅覺減退:腫瘤阻塞嗅區黏膜時,出現單側嗅覺下降。
  • 視力障礙:腫瘤侵犯眼眶可導致複視、眼球突出(發生率約12%)。
  • 頸部腫塊: 15%~20%患者有同側頸淋巴結轉移。

 

 

如何分別鼻腔黑瘤與普通鼻炎?

症狀:    鼻腔惡性黑色素瘤                  —  普通鼻炎/鼻竇炎

鼻塞:    單側、持續性、藥物無效       —  雙側、間歇性、抗炎藥可緩解

鼻出血:反復涕中帶血,顏色深           —  偶發,量少,擤鼻涕過度導致

分泌物:黑色/血性,腐臭味                  —  透明/黃膿涕,無特殊氣味

疼痛:    面頰深部鈍痛,放射至頭部    —  鼻根部脹痛,擤鼻後加重

 

 

外鼻惡性黑色瘤的病因是什麼?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紫外線照射、遺傳、外傷及內分泌等因素會增加患惡性黑色瘤風險。

 

 

外鼻惡性黑色瘤的診斷方法?

病理活檢:對於惡性黑色瘤一般不作切取或活檢,因活檢容易引起癌細胞快速擴散的可能。但如上述顏先生的病例,腫瘤已潰瘍,則可切除活檢,一旦確診盡快進行根治性手術。

  • CT/MRI檢查:判斷腫瘤是否侵犯鼻骨或周圍組織。
  • PET-CT:排查全身轉移(如肺、肝、腦)。

 

 

外鼻惡性黑色瘤如何治療?

  • 手術切除:擴大切除腫瘤,保證周圍安全邊緣,通常需2~3釐米。
  • 頸淋巴清掃術:已侵犯頸淋巴結
  • 鼻形修復:針對鼻腔變形而進行復修。
  • 放射治療:針對手術可能殘留癌細胞或淋巴結轉移。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激活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
  • 晚期患者:雖然惡性黑色瘤對化療和放療均不敏感,但化療聯合免疫治療仍能制病情,舒緩晚期患者症狀。

 

 

如出現單側鼻塞、反復血涕超過2周,務必儘早就診。勿自行使用祛痣藥水處理鼻腔腫物,這可能刺激腫瘤擴散。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經常日曬,要警剔患「外鼻基底細胞癌」的風險!

 

「65歲的張先生,自退休後喜歡戶外釣魚活動。近半年,他發現鼻樑上長了一粒小痘痘,不痛不癢,但逐漸增大並形成潰瘍,表面結痂後反復出血。他以為是皮膚發炎,自行塗藥無效後就醫。結果確診為「外鼻基底細胞癌」,隨後通過手術切除腫瘤,目前恢復良好,要定期覆診。」

 

 

外鼻基底細胞癌是什麼?

這是一種起源於皮膚基底細胞的惡性腫瘤,也是常見的皮膚癌類型之一。好發於陽光暴露部位,外鼻部位特別是鼻樑或鼻翼是常見發病區域。外鼻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極少出現癌細胞轉移,但可侵犯周圍組織如軟骨或骨骼。它的外觀多樣,早期易與普通皮膚問題混淆。

 

 

外鼻基底細胞癌症狀有哪些?

早期症狀通常較為輕微,容易被忽略。當腫瘤逐漸增大並侵犯周圍組織,或沿著骨膜、軟骨膜潛行擴散時,會引起嚴重症狀。晚期外鼻基底細胞癌的擴散不僅影響外觀,也導致功能喪失和增加治療難度。早期和晚期症狀如下:

 

 

早期症狀

  • 皮膚隆起或凹陷:腫瘤呈現一個細小有光澤的小結節。
  • 潰瘍與結痂:腫瘤中央潰爛形成“火山口”樣傷口,反復結痂脫落並有少量出血。
  • 皮膚色素:皮膚色素沉著,呈棕色或藍色,與惡性黑瘤相似。
  • 疼痛或瘙癢:部分患者會有輕微不適,但大多無痛。
  • 鼻部變形:腫瘤繼續擴散,可破壞鼻、頰及上唇軟組織。

 

 

晚期症狀

  • 鼻部變形:外鼻基底細胞癌具有局部侵襲性,晚期時可沿著鼻部的骨膜或軟骨膜潛行擴散,深入鼻部結構,甚至侵犯鼻中隔、鼻翼軟骨或上頜骨等,導致鼻部變形、鼻樑塌陷、鼻翼不對稱等。
  • 損害視力:腫瘤若侵犯鼻竇、眼眶或顱底,導致眼球突出、視力下降、頭痛、神經功能障礙。
  • 潰瘍病變擴大:皮膚潰瘍面積顯著增大,形成深層潰瘍,邊緣不規則,伴隨出血、感染而散發異味。
  • 疼痛加劇:腫瘤侵犯深層組織時會持續疼痛,尤其是夜間疼痛加劇。
  • 鼻塞加重:腫瘤可阻塞鼻腔,影響呼吸。

 

 

外鼻基底細胞癌病因是什麼?

長期紫外線(UV)暴露是基底細胞癌病的最大風險因素。紫外線會損傷皮膚細胞DNA,導致癌變。應減少紫外線照射,尤期膚色較淺人士、長期戶外工作者、中老年人、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人士、有皮膚癌家族史人士等,更要小心防曬。

 

 

外鼻基底細胞癌如何治療?

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和患者健康狀況,制定治療方案:

  • 手術切除:莫氏顯微手術(Mohs Surgery),逐層切除並即時顯微鏡檢查,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組織,適合鼻部等美觀敏感區域。
  • 放射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的老年患者或特殊部位腫瘤。
  • 局部藥物治療:適用於表淺型早期腫瘤。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等新型療法正在臨床試驗中。

 

外鼻基底細胞癌雖屬低度惡性,但忽視治療可能造成毀容或功能損害。若發現鼻部異常皮損,請儘早諮詢醫生。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頭頸癌治療新突破及防治關鍵

頭頸癌泛指發生於頭頸部位的惡性腫瘤,涵蓋口腔、鼻咽、喉部、唾液腺等多個區域,依據原發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稱,例如: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唾液腺癌、鼻竇癌、唇癌、舌癌、口腔黏膜癌等等。香港每年新增近千宗病例,其高發和複雜性凸顯了對疾病深入認識的重要性。本文除探討治療頭頸癌新趨勢外,也會從風險因素、症狀辨識,講解頭頸癌預防策略及防治關鍵。

 

 

治療頭頸癌新趨勢:從傳統療法到精準醫療

頭頸癌治療需依腫瘤位置、分期及患者狀況制定個性化方案,近年療法持續革新:

  • 手術與放化療:早期患者以手術切除為主,中晚期則合併放療與化療。傳統鉑類化療雖有效,但副作用如黏膜炎、骨髓抑制較明顯。

 

  • 標靶與免疫治療:標靶藥物: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腫瘤生長,常用於復發性病例。

 

  • 免疫療法:PD-1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透過激活T細胞攻擊癌細胞,被列為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臨床數據顯示,免疫治療的48個月存活率較標靶藥物高出3倍,且副作用較低。

 

  • HPV陽性患者的治療優勢:HPV陽性口咽癌患者預後顯著優於陰性者,治癒率更高。目前研究正探索對此類患者減少放療強度,以降低長期副作用。

 

 

香港治療現況與展望

香港現行指引將免疫治療用於轉移性或鉑類治療失敗的晚期患者。儘管費用高昂(與標靶治療相近),但其延長存活期的顯著效果為患者帶來新希望。未來,隨著基因檢測與個體化醫療的發展,頭頸癌治療將更趨精準,提升生活品質與治癒率。

 

 

頭頸癌雖兇險,但透過遠離致癌風險、關注身體異常信號,應用現代醫療技術,病人仍能更好應對疾病。從疫苗接種到免疫治療,醫學發展正逐步改寫頭頸癌的治療格局,為病人點亮生命曙光。

 

風險因素:遠離致癌誘因

頭頸癌的發生與多重風險因素密切相關,了解並避開這些危險因子是預防的第一步:

 

  • 遺傳與種族:遺傳性疾病如範可尼貧血症可能增加早期癌變風險;亞洲人種(尤其華人)因EB病毒高感染率,鼻咽癌發病率顯著高於其他族群。

 

  • HPV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16型是口咽癌的主要致癌病毒,感染途徑多為性接觸。接種HPV疫苗可大幅降低相關癌症風險。

 

  • 煙酒與檳榔:吸煙與過量飲酒是口腔癌、喉癌的兩大元兇,兩者協同作用更使風險倍增。東南亞地區盛行咀嚼檳榔,亦與口腔癌高度相關。

 

  • 職業因素:長期接觸木粉、鎳粉、甲醛或石棉等有害物質,可能增加鼻竇癌、聲門癌風險,常見於伐木、紡織、建築等行業從業者。

 

 

症狀警訊:早期發現的關鍵

頭頸癌症狀因腫瘤位置而異,以下為常見警示信號:

  • 鼻咽與鼻竇:單側鼻塞、反覆流鼻血、聽力下降。
  • 口腔與舌部:超過兩週未癒的潰瘍、白斑、牙齦異常出血。
  • 喉部與聲門:聲音沙啞持續逾兩週、吞嚥疼痛、呼吸困難。
  • 下咽與頸部:頸部腫塊、吞嚥困難、唾液帶血。
  • 唾液腺:面部腫脹、肌肉麻木或持續性疼痛。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誤認為一般炎症而延誤治療。

 

 

預防策略:降低罹癌風險

  • 戒煙酒與檳榔:戒煙、限酒及停止嚼檳榔,可降低60%以上頭頸癌風險。
  • 接種HPV疫苗:美國FDA已批准「九價HPV疫苗」用於9至45歲族群,預防HPV相關口咽癌。
  • 定期口腔檢查:頭頸癌雖無標準篩檢項目,但牙醫可透過常規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變。
  • 職業防護:高風險行業工作者需配戴防護裝備,減少吸入有害粉塵。

 

 

如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聲帶疾病:從白斑到惡性腫瘤的嚴重威脅

 

在聲帶疾病的範疇中,除了常見的發炎、結節和息肉外,還有一些更為嚴重的疾病,如聲帶白斑、惡性腫瘤、萎縮和麻痺等。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聲音質量,還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嚴重聲帶疾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並強調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

 

 

聲帶白斑:惡性轉化的隱患

聲帶白斑是一種常見的聲帶疾病,尤其在有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群中更為普遍。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是聲音沙啞,但由於其與惡性轉化的高風險相關,因此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聲帶白斑有五成的機率會發展成聲帶癌,甚至可能合併其他癌症,如下咽癌或食道癌。治療聲帶白斑的主要方法是喉顯微手術切除白斑,並通過病理檢查確認是否為惡性。此外,雷射治療也被用於減少白斑復發的機會。

 

 

聲帶惡性腫瘤:抽煙與癌症的關聯

聲帶惡性腫瘤與長期抽煙有著密切的關係。長期抽煙者如果出現聲音沙啞,應立即進行耳鼻喉檢查,因為這可能是早期喉癌的症狀。聲帶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疾病的階段。早期治療通常以放射治療為主,而晚期則可能需要化學治療或手術切除。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許多早期喉癌患者現在可以通過喉部雷射手術進行治療,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切除病灶,還可以保留喉部功能,減少放射線和化學治療的後遺症。

 

 

聲帶萎縮與麻痺:聲音沙啞的隱藏原因

除了上述疾病外,聲帶萎縮和麻痺也是導致聲音沙啞的常見原因。長期過度使用聲帶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癌、肺癌等)可能會導致聲帶萎縮或麻痺。聲帶萎縮的治療通常包括噤聲休養和語言治療,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自體脂肪注射或喉部手術來改善聲音質量。對於聲帶麻痺的患者,治療方法取決於病因。例如,單側聲帶麻痺可能通過自體脂肪注射或喉部手術來改善,而雙側聲帶麻痺則可能需要進行更複雜的手術來恢復正常的呼吸和說話功能。

 

 

總之,聲帶疾病種類繁多,從輕微的發炎到嚴重的惡性腫瘤,都需要留意。預防聲帶疾病的最佳方法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用聲或抽煙等不良行為。如果出現聲音沙啞或其他不適症狀,及時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做到防微杜漸,保護健康。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註: 本站無論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和英文內容所提及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代表本站推薦該種療法,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診治,讀者如有需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意見或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

另所有文章內使用的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