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錢小姐,右頸出現無痛腫塊已兩年,近三個月感覺吞咽有異物感而就診。檢查發現她的右頸動脈三角區有3.5×3cm質軟包塊,按壓可部分回縮,皮膚顏色正常。超聲波和MRI檢查後,錢小姐接受了手術完整切除病灶,病理確診為「頸部海綿狀血管瘤」。手術後症狀消失,複診一年無復發。」
頸部海綿狀血管瘤定義:這不是腫瘤,而是血管畸形
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實質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屬良性病變。它由大量擴張的薄壁血管竇組成,形似海綿而得名。雖名稱帶”瘤”字,但並非真正腫瘤,不會癌變。好發於頭、面、頸部,四肢、軀幹次之。頸部是第三大常見部位,尤其是頸動脈三角區及胸鎖乳突肌深層位置。
頸部海綿狀血管瘤的類型與症狀
分型特點:表淺型,位於皮下,呈藍色隆起;深在型,位置較深,表面皮膚顏色正常;混合型,深淺層同時存在。
典型症狀
- 可見腫塊:緩慢增大,質地柔軟有彈性,按壓可暫時縮小,但很快又恢復原來的體積。有些腫瘤包膜完整,有些則界限不清楚,可侵入到周圍的組織。
- 壓迫症狀:當直徑超過3cm時可能出現
- 吞咽異物感:聲音嘶啞(壓迫喉返神經);呼吸不暢(壓迫氣管);突發疼痛(血管竇內血栓形成時出現)
- 外觀影響:表淺型可能引起皮膚顏色改變。長得大或深時,嚴重地損害了容貌和破壞了正常的組織。
頸部海綿狀血管瘤病因
目前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看來先天與後天因素共同構成:
- 遺傳因素:約20%有家族史,與基因突變相關
- 胚胎發育異常:妊娠第4-10周血管形成期出現障礙
- 激素影響: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可能與雌激素受體表達有關
- 外傷誘發:約5%病例有明確頸部外傷史
頸部海綿狀血管瘤診斷
- 超聲波檢查:顯示頸部蜂窩狀的血流情況
- MRI及CT血管成像:清晰顯示病灶與頸動脈的關係;3D重建輔助手術規劃
- 穿刺檢查(慎用):存在出血風險需謹慎,僅在不典型病例中使用
頸部海綿狀血管瘤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為無症狀者觀察,有症狀者幹預:
- 觀察隨訪:適用於直徑少於2cm、無壓迫症狀。每半年做一次超聲波監測
- 介入治療:硬化劑注射療程,約3-5次,有效率約70%
- 栓塞治療:聯合手術減少出血風險,適用於血液供應豐富的血管瘤
- 手術治療:適用於血管瘤持續增大,出現神經壓迫症狀,影響外觀心理
通過認知和規範診療,大多數頸部海綿狀血管瘤患者都能獲得良好預後。如你發現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