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九龙尖沙咀汉口道4-6号
骐生商业中心5楼02室
(近九龙酒店)
电话: (852) 3100 0555
传真: (852) 3100 0556

耳鼻喉专科周振权医生

外耳道耵聹腺瘤 — 它是怎樣的耳部腫瘤?如何診斷與治療?

 

「45歲朱女士,半年前耳朵出現堵塞感、耳鳴、耳痛及聽力下降等症狀而求醫。檢查發現朱女士的外耳道有腫物,並且因為繼發感染,腫物表面已糜爛,耳道潮濕,壓痛明顯。朱女士接受了顳骨CT檢查,顯示其外耳道的腫物邊界清晰,中耳乳突的骨質則無受到破壞。由於耳道有繼發感染,所以醫生為她做抗感染治療,之後再做了病理檢測,確診為《外耳道耵聹腺瘤》。」

 

 

外耳道耵聹腺瘤是什麼?

耵聹腺腫瘤起源於外耳道軟骨部耵聹腺導管上皮和肌上皮,病理組織學可分為耵聹腺瘤、耵聹腺癌、腺樣囊性癌等,其中惡性腫瘤約佔外耳道耵聹腺腫瘤7成。發生部位以外耳道底壁和前壁多見,有時也會發生在中耳。患者以30歲及以上的成人居多。雖然耵聹腺瘤生長緩慢,但它具侵襲性,局部切除復發率也高。

 

 

外耳道耵聹腺瘤症狀有哪些?

早期多無症狀,癌腫瘤增大後才引起耳阻塞感、耳痛和聽力下降等反應。若出現繼發性感染,可併發流膿、流血、耳痛加重等等表現。耵聹腺瘤的外觀似息肉,顏色多數呈灰白色,它的表面光滑並覆蓋正常皮膚,質地靭硬。

 

 

外耳道耵聹腺瘤成因是什麼?

具體成因不明,但可能有下列因素:

  • 慢性炎症:長期的耳道炎症或感染可能導致腺體的異常增生。
  • 環境因素: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或刺激物可能會影響耳道的健康。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腺體的變化可能會增加腫瘤的風險。

 

 

外耳道耵聹腺瘤檢查與治療?

耵聹腺瘤必須做病理檢查才能確診。當患者有以下情況,應考慮外耳道耵聹腺瘤的可能,需要進行活組織檢病理分析鑑別:

  • 外耳道肉芽經一般治療仍不消退。
  • 外耳道壁腫脹隆起,有出血的分泌物。
  • 外耳道腫物伴隨局部耳痛。

 

治療方面,由於外耳道耵聹腺瘤對放射線不敏感,所以仍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通常涉及切除鄰近的淋巴結。雖然外耳道耵聹腺瘤在病理組織學上多屬良性,然而手術後較易復發,為降低術後的復發機率,手術切除範圍需距腫瘤邊緣0.5cm,深至軟骨膜或骨膜,切除後創面需皮瓣修復,否則易造成外耳道狹窄。

 

另外,外耳道耵聹腺瘤的惡變機率甚高,曾有瘤細胞分化良好,卻發生遠處轉移的個案,所以治療原則基本上按照治療惡性癌腫瘤的方式處理。治療後仍需長期隨訪跟進。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不良的挖耳習慣,會誘發外耳道鱗狀細胞癌!它是怎樣的耳癌?

 

「何先生年屆55,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每天必須往耳朵裏挖一挖,不然就會感到不自在。但前段日子,他開始感到耳朵不適,不但耳朵疼痛還有流膿情況。診斷證實何先生患上耳癌,稱為「外耳道鱗狀細胞癌」,而成因竟跟他的不良挖耳習慣有莫大關係。醫生解釋,何先生因長期採耳會刺激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造成惡性循環,繼而誘發了耳癌。」

 

 

「60歲姚女士,感到左側的耳朵悶塞感日趨嚴重,並且耳道出現臭味的分泌物。姚女士以為是耳垢堆積引致,於是請女兒為其挖耳。家人見到姚女士左側外耳道有塊狀耳垢,試著挖走耳垢無果返而令耳道出血。求診後發現那不是耳垢,而是耳癌引起的新生物,經病理化驗後,同樣確診為「外耳道鱗狀細胞癌」

 

 

外耳道鱗狀細胞癌是什麼?

外耳惡性腫瘤大部分來源於皮膚,以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外耳惡性腫瘤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誘發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因素,不僅和長期陽光曝曬有關,外耳道慢性發炎或經常接觸化學物質也是危險因素之一。

 

 

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症狀有哪些?

耳痛,耳的分泌物帶血,若受感染則耳道流膿及聽力下降。若癌細胞侵犯面神經可引致面癱。發病初期易誤診為慢性耳炎而延誤治療。因此當外耳道炎症經過適當治療但仍未見效果,就要警惕道鱗狀細胞癌的可能,應做活檢以確定病因。

 

 

外耳道鱗狀細胞癌如何分期?

T1 ~ 腫瘤局限於外耳道,沒有侵入骨質。

T2 ~ 腫瘤已呈輕微骨侵襲,但未累及全層。

T3 ~ 已侵襲骨質全層或侵犯至中耳、乳突或顳下窩,或已出現面神經痲痺

T4 ~ 腫瘤侵襲至耳蝸、岩尖或硬腦膜。

 

 

外耳道鱗狀細胞癌如何治療?

手術切除後輔以放射治療。T1和T2期病變選擇顳骨外側切除,同時切除腮腺淺葉和進行同側頸清掃術。T3和T4期則需要顳骨次全切除。

 

由於外耳道癌症的預後不太理想,手術及術後放射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底於50%。因此,若發現耳道有無法移除的腫塊,伴隨聽力下降或出血等現象,應盡快求醫,好排除外耳道惡性腫瘤的發生。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外耳道基底細胞癌:如何識別這種耳部腫瘤的隱匿威脅與治療?

 

「55歲陳女士訴說,4年前開始,在沒有明顯誘因出現右耳內瘙癢,並且反復流黏液,偶爾會出血,聽力也下降,但沒有頭暈及耳痛。之後她被診斷為患上「乳頭狀瘤伴有中度不典型的增生」。陳女士其後接受了手術切除,但手術效果似乎不理想。手術後她感到聽力持續下降,並有耳痛及流膿。耳檢查發理她的耳道出現大量肉芽樣的新生物,質脆,易出血。聽力學檢查顯示她的右耳有重度傳導性聽力損失。CT檢查則顯示她的右側外耳道、中耳及乳突充斥軟組織影,外耳道壁骨質有輕微侵蝕破壞。外耳道活檢確診為「外耳道基底細胞癌」。

 

 

外耳道基底細胞癌是什麼?

外耳道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是一種發生在外耳道的基底細胞癌。事實上,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較常發生的位置是臉部、頸部、鼻部或耳部。由於其生長緩慢,可能在數年內才出現明顯的症狀。基底細胞癌基本上不易擴散,但若不治療,癌細胞會深入皮膚的深層,損害附近的組織,增加治療難度。

 

 

外耳道基底細胞癌成因是什麼?

誘發外耳道基底細胞癌的成因通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 長期曝曬,紫外線有機會破壞皮膚細胞內部的DNA,引致癌症。
  • 膚色較淺白色的人群,由於皮膚對紫外線的抵抗力較低,所以有較大風險患病。
  • 隨著年齡增加,皮膚的修復能力也隨之下降,因此也增加患基底細胞癌的風險。
  • 免疫系統功能差的人群(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更容易罹患皮膚癌,包括外耳道基底細胞癌。
  • 長期接觸化學物質(例如砷),砷是一種在環境中廣泛發現的有毒金屬,從事涉及生產或使用砷的人群,例如煤石蠟、石油產品的工人會比其他人有更大患病風險。
  • 家族有人曾患基底細胞癌,或與遺傳因素有關。

 

 

外耳道基底細胞癌症狀有哪些?

耳朵疼痛和瘙癢、聽力下降、耳鳴、出血、耳道有腫塊或隆起、耳道流膿等。

 

 

如何診斷外耳道基底細胞癌?

  • 初步診斷,詢問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狀的持續時間、疼痛程度、聽力變化、耳道出血等情況,以及是否有家族史或其他風險因素。
  • 檢查耳道及周圍區域,利用耳鏡察看耳道內部的情況,留意是否有腫塊、潰瘍、新生物或其他異常情況。
  • CT或MRI影像檢查,以評估腫瘤的大小、位置及其對周圍組織的影響。
  • 確診的關鍵步驟是活組織檢驗,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癌細胞。
  • 活檢後,病理學家會對組織樣本進行分析,以確定腫瘤的類型和分級,這有助於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外耳道基底細胞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 手術切除:這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通常涉及將腫瘤及其周圍的健康組織一起切除。手術的目的是確保完全去除癌細胞,並減少復發的風險。

 

  • 莫氏顯微手術(Mohs surgery):這是一種特殊的手術技術,通過逐層切除腫瘤,並在每一層進行即時檢查,以確保所有癌細胞都被去除。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於面部和耳部等敏感區域。

 

  • 放射治療: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手術後仍有殘留癌細胞的情況,放射治療是一個選擇。這種治療使用高能輻射來殺死癌細胞。

 

  • 光動力療法:這種治療方法使用光敏劑和特定波長的光來激活藥物,從而殺死癌細胞。但較適合用於臉部和頭皮上的一些淺層基底細胞癌,對於具侵襲性的基底細胞癌不適用。

 

  • 免疫療法: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療法可能會被考慮,這種方法旨在增強患者的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症。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外耳道外生骨疣: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全攻略

 

「35歲的游泳愛好者林先生。因長期在冷水中游泳,近一年來出現耳部悶脹感、聽力下降及耳鳴,檢查發現外耳道骨部近鼓膜處有圓形硬結節,診斷為《外耳道外生骨疣》。」

 

 

外耳道外生骨疣(exostosis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是一種外耳道骨壁的骨質,局部性增生導致結節狀隆起。患者以成年男子居多,且多呈雙側和多發性發生。這種病常見於經常暴露在冷水或潮濕環境中的人,例如游泳者。外生骨疣可導致耳道狹窄,引致耳部感染及影響聽力。外生骨疣是骨組織的增生,不會自行消失,需要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外耳道外生骨疣成因有哪些?

外耳道外生骨疣的成因不明,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 經常冷水刺激:經常在冷水中游泳或潛水的人,耳道受到冷水的刺激,可能導致骨組織的增生。
  • 經常外物刺激:耳道內的反復摩擦或刺激,例如使用耳塞、耳機或其他物品,也可能促使骨疣的形成。
  • 遺傳因素:某些人可能天生更容易發生骨疣,遺傳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 慢性炎症:耳道的慢性炎症或感染也可能促進骨疣的形成。

 

 

外耳道外生骨疣症狀有哪些?

  • 聽力下降:骨疣導致耳道狹窄,從而影響聽力。
  • 耳痛:有些患者會感到耳道不適或疼痛。
  • 耳鳴:有些人出現耳鳴。
  • 流膿:耳道流膿,紅腫、疼痛,尤其是發生感染。

 

 

外耳道外生骨疣有何治療方法?

  • 暫時觀察:如果症狀輕微且沒有明顯的聽力下降,可定期觀察。
  • 耳道清潔:醫生可定期幫助病人清潔耳道來減少感染的風險。
  • 藥物治療:如果伴隨耳道感染,需要抗生素或其他藥物控制感染和減輕症狀。
  • 手術切除:對於症狀嚴重、影響聽力或導致反復感染的外生骨疣,則可進行手術切除。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 耳道擴張: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或建議使用耳道擴張器來幫助改善耳道的通暢性。

 

 

如何診斷外耳道外生骨疣?

  • 進行耳部檢查,使用耳鏡(otoscope)觀察外耳道和鼓膜的情況,考慮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以確保準確診斷。若位於外耳道深處的結節狀或半圓形腫物,觸感質地堅硬,外耳道外生骨疣機會較大。單發性外耳道生骨疣容易被誤診為囊腫或息肉,但囊腫或息肉觸感較軟,兩者容於鑑別。

 

  • 聽力測試:可能會進行聽力測試(聽力圖),以評估聽力是否受到影響。

 

  • 影像學檢查:X光或CT掃描,以更清楚地瞭解骨疣的大小和位置。

 

 

如何預防外耳道外生骨疣?

  • 儘量減少在冷水中游泳或潛水的時間,特別是在寒冷的水域中。
  • 在游泳或潛水時,可以使用防水耳塞來保護耳道,減少水分進入。
  • 保持耳道乾燥,可以輕輕傾斜頭部讓水流出,或使用乾燥的毛巾輕輕擦拭耳部。
  • 避免使用棉簽或其他物品清潔耳道,以免造成刺激。
  • 定期檢查,特別是如果你有游泳或潛水的習慣,可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 保持良好的耳部衛生,避免耳道內積聚污垢和水分。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耳廓與外耳道乳頭狀瘤 — 一種復發率高且有惡變風險的耳部腫瘤!

 

「58歲的杜先生,右耳悶脹,聽力下降,偶有耳道瘙癢及少量出血。耳部沒有外傷,但有長期挖耳習慣。檢查見其右外耳道中段有乳頭狀腫物,表面粗糙,易出血。純音聽力測試有傳導性聽力損失。增強CT顯示腫物局限於外耳道軟骨部,未侵犯骨部。手術切除後病理確診為「外耳道乳頭狀瘤」。此病與HPV感染及慢性刺激相關,診斷時要跟外耳道癌鑒別,需定期複診。」

 

 

外耳的腫瘤可來源於耳區域的各種組織,如皮膚、血管、神經以及外耳道骨質等等。較為常見的腫瘤類型包括基底細胞癌、外生骨疣、乳頭狀瘤、外耳道耵聹腺腫瘤(也稱外耳道汗腺腫瘤)和血管瘤等,此病大多是原發性良性腫瘤,少數則為惡性,其中惡性多由原發良性腫瘤惡變而來。接下來,我們將討論乳頭狀瘤(papilloma)。

 

 

外耳道乳頭狀瘤(papilloma of the outside auditory ductal, PEAC)

這是一種在耳鼻喉科不多見的腫塊,主要出現在外耳道軟骨部分,多數屬於良性腫塊,也有少數原發於中耳或耳廓。患者90%是男性,並以成年男子居多。發病年齡範圍通常在25至55歲之間。普遍認為此病與病毒感染及局部長期慢性刺激有關。本病有2%的機率會發生惡變。

 

 

外耳道乳頭狀瘤的症狀

早期階段時,往往無明顯症狀,但當腫瘤充滿外耳道時,則有阻塞感、癢感或聽力下降等情況。有些患者挖耳時會出血,並掏出肉塊狀物體。如果發生感染,病人會感到耳痛,耳流膿。在檢查中可見到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表面粗糙,帶蒂或無蒂的棕黃色突起物,觸感偏硬。如有感染情況存在,可見紅腫充血的肉芽組織。如局部血循環不佳則呈黑色且部份會自然掉落。要是腫瘤快速增生,會侵襲中耳和乳突,偶有在耳廓後方形成瘻管。此外,由於本病潛在惡變風險,故需要注意檢查耳周圍的淋巴結是否有腫大或異樣。

 

 

診斷外耳道乳頭狀瘤

通常依據患者既往病史以及進行詳細的耳部檢查即可做出初步判斷,而通過病理活檢則可確定診斷。

 

 

治療外耳道乳頭狀瘤

治療必須手術徹底切除,若有出現感染的則先控制炎症。由於,外耳道乳頭狀瘤復發率高,所以手術後傷口需要塗上針對性敷料或電灼處理。如果已侵犯中耳及乳突組織,則需進行中耳乳突根治術。如已出現癌變情況,手術後還要進行放射治療作為補充療法。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耳腺癌:關注耳部異常,警剔風險與治療!

 

「50歲的曾女士,左耳道長期有分泌物流出和耳鳴,但她一直未有求診意願。不過,身邊友人突然確診耳癌,令她決心檢查清楚。不幸地檢查結果顯示曾女士左耳聽力有中度的傳導性聽力損失,另外CT電腦斷層也發現其乳突腔至鼓室腔的軟組織出現癌變,腫瘤名稱為「耳腺癌」。曾女士已進行了手術切除,接著還要進行化療及鼓室重建。」

 

 

耳腺癌是什麼?

耳腺癌是一種較少見的癌症,通常起源於中耳黏膜的腫瘤。它可能影響外耳、中耳或內耳的腺體,導致耳朵的腫塊、疼痛、聽力下降等症狀。耳腺癌的臨床症狀近似慢性中耳感染,故不容易引起病者的注意。有醫生提醒,如有耳道感染並採用了抗生素治療,但治療反應欠佳,並發現有異常的肉芽組織增生,就要警剔惡性癌腫瘤病變的可能。

 

 

耳腺癌的成因有哪些?

耳腺癌的成因尚不完全明確,但一些可能的風險因素和成因包括: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會導致局部細胞的DNA損傷,增加突變的可能性,從而可能引發癌症。例如,反復發作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炎,以及長期挖耳習慣等,都可能成為耳腺癌的誘發因素。

 

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耳腺癌或其他相關腫瘤病史的人群,患耳腺癌的風險會增加。此外,基因檢測發現,部分耳腺癌患者存在特定基因變異。

 

環境因素

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如煙草煙霧中的尼古丁和焦油等,會增加細胞DNA結構的改變,另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如γ射線、中子射線等)的人士,患病風險也大增。

 

癌症患者

曾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的患者,患外耳道癌的風險顯著增加。例如,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較健康人群大增。

 

病毒感染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或反復發作的外耳道乳頭狀瘤有惡變的傾向。

 

為了降低耳腺癌的風險,建議定期進行耳部檢查,尤其是存在上述風險因素的人群,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物質。

 

耳腺癌的症狀有哪些?

  • 疼痛:耳朵或周圍區域感到疼痛或不適。
  • 聽力下降:可能會出現聽力減退或耳鳴。
  • 分泌物:耳朵可能會有異常的分泌物。
  • 面部麻木或無力:如果腫瘤壓迫到面部神經,可能會導致面部麻木或無力。
  • 淋巴結腫大:頸部或耳後淋巴結可能腫大。

 

 

耳腺癌如何治療?

耳腺癌由於具有侵襲性,它會攻擊四周的組統及骨質,所以要以根除性手術治療為主,加上放射治療。手術切除要盡可能完全地去除腫瘤及其周圍的受影響組織。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目的是消滅可能殘留的癌細胞,或手術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時作為輔助手段。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或復發,就要進行化學治療。

 

 

遇有聽力下降,耳道流分泌物或其他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耳癌:治療方法與手術選擇、術後護理及預防措施

耳癌發病原因複雜且多樣。上文探討了耳癌的常見類型、危險因素及診斷方法。本文將詳細介紹耳癌的治療方案及預防措施,供讀者參考,望能更好地應對這一疾病。

 

 

耳癌如何治療?

治療耳癌要視乎癌症的類型、階段、位置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制定方案。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清除癌細胞,同時儘量保留聽力和耳部功能。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耳癌,具體手術方式取決於癌症的類型、大小和位置。例如,耳道癌和顳骨癌的治療通常採用根治性顳骨切除術、外側顳骨切除術或套筒切除術,手術後通常會結合放射治療以清除殘留的癌細胞。對於耳廓癌,手術方法的選擇則取決於癌症的大小,較大的癌症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耳朵,並進行重建手術以恢復自然外觀。此外,對於良性腫瘤如聽神經瘤,可以採用放射外科手術,如伽馬刀手術,這是一種非手術技術,通過聚焦輻射來治療腫瘤。

 

放射治療和放射外科手術

放射治療適用於手術後可能存在殘留癌細胞的情況。對於某些良性腫瘤,如聽神經瘤,放射外科手術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放射治療和放射外科手術可以精確地針對腫瘤組織,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

 

化學治療

化療通常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耳癌,尤其是那些對化療敏感的腫瘤。化療藥物可以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從而殺死癌細胞。然而,化療也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脫髮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反應。

 

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可以作為耳癌患者一線治療方法。對於某些特殊的耳癌患者,激素治療和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綜合治療

對於複雜的耳癌病例,需要進行根治性顳骨切除術的情況,治療需要由頭頸外科和神經外科醫生組成團隊進行治療。

 

 

手術後護理與康復管理

手術後,病人需要接受專業的護理和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建議,包括飲食指導、聽力訓練和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定期的覆診監測是必須的。如果出現聽力下降或其他異常症狀,要立即就醫,排除復發的可能性。

 

 

耳癌的預防措施

雖然耳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通過改善生活和預防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風險。以下是一些建議:

  • 避免長期暴曬:戶外活動時戴帽、太陽眼鏡,使用防曬霜,減少紫外線的傷害。
  • 保持耳部衛生:慢性耳炎是耳癌的一個危險因素,保持耳部衛生至關重要。
  • 避免頻繁挖耳:挖耳容易令耳道皮膚損傷而容易受感染。
  • 避免耳部穿孔:耳部穿孔時,有機會受感染。
  • 避免有害物質:化學、輻射等有害物質,有可能增加患癌的風險。如果因工作需要接觸這些物質,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 戒煙和避免二手煙:吸煙和吸二手煙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素。
  • 耳部異常即求醫:及早期發現異常症狀,及時就醫,有效提高治療成效及痊癒比率。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耳腫瘤是耳癌嗎?它有什麼病因與危險因素?

耳腫瘤與耳癌的定義與類型是什麼?

耳腫瘤與耳癌是一種起源於耳部組織的腫瘤,通常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類型。良性耳腫瘤包括聽神經瘤、腺瘤、膽脂瘤、副神經節瘤、骨瘤和外生骨疣、皮脂腺囊腫等。惡性耳癌則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其餘還有橫紋肌肉瘤、腺樣囊性癌、耳腺癌、腮腺腫瘤及耵聹腺瘤等。

 

耳腫瘤發病的位置通常集中在外耳或耳道,但鼓膜和顳骨也是深受耳脹瘤影響的部位。由於整個耳朵的結構,是人體平衡和聲音接收的重要器管。無論出現良性腫瘤和惡性耳癌,都會導致聽力損失及其他症狀。以下我們會論述耳癌的常見症狀、病因、診斷及治療方法等。

 

 

耳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耳癌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耳部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耳朵疼痛、聽力下降、耳鳴、耳部分泌物、耳脹滿感、耳內或外腫脹、面部無力或癱瘓以及眩暈等。由於這些症狀可能與其他耳部疾病相似,因此在出現這些症狀時,應就醫並接受檢查,好排除耳癌的可能性。

 

 

耳癌的病因及危險因素是什麼?

耳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組別,包括兒童。它的致病原因與多種危險因素密切相關,例如:

  • 長期暴曬:長期在陽光下且缺乏防護措施的人群,尤其是膚色較淺的人,患耳癌的風險較高。
  • 慢性感染:患有慢性外耳炎、中耳炎或鼓膜炎等,這類慢性感染有機會誘發細胞病變致耳癌出現。
  • 外傷或穿孔:耳朵受到外傷或反復穿孔事件後,容易形成纖維疤痕組織,增加耳癌的發生風險。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人曾患神經纖維瘤病等疾病,患耳腫瘤的風險比常人高。
  • 皮膚癌轉移:由於皮膚癌的特殊性,某些皮膚癌(如表皮內折癌)可能會轉移到耳部,導致耳癌的發生。
  • 年齡因素:耳癌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
  • 環境因素:長期置身在輻射或極端環境中,尤其是從事與輻射工作密切相關的人員,或長期接觸冷水的活動,或吸煙及接觸二手煙等,患病風險增加。

 

 

耳癌如何診斷,要做什麼檢查?

耳癌的診斷需要綜合多種檢查方法。首先,臨床檢查耳朵上是否有微小病變、腫塊或鱗狀區域。尤其長期耳部感染且抗生素治療無效的,要進一步檢查。其次,通過局部或全身麻醉,對病變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腫瘤性質。此外,影像學檢查如CT或MRI掃描,幫助瞭解耳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潛在轉移情況。聽力測試可評估患者的聽力狀況,好制定治療方案或需要時驗配助聽器。

 

若不幸患上耳癌,該如何治療,下篇文章我們繼續探討耳癌的治療及預防。

 

 

遇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註: 本站無論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和英文內容所提及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代表本站推薦該種療法,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診治,讀者如有需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意見或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

另所有文章內使用的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