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綿花捧挖耳垢,易令耳道創傷或發炎

很多人視耳垢 (即耳屎) 為污穢物,其實耳垢主要是耳道的分泌物和細胞角質層,這些物質跟空氣結合後便會變成褐色帶黏性物質,成為耳垢。耳垢含有酵素並呈弱酸性,對外耳道有保護和抑制細菌的功能。

大部份的耳垢不需要我們去清理,因為耳仔有自動排出耳垢功能。耳垢有乾和濕兩類,乾耳垢呈灰褐色,質地乾而易碎;濕耳垢則呈金褐色,濕而黏。

我們也許在洗澡或游泳時不慎有水流入耳道,流入的水會令耳垢膨脹而造成耳仔脹痛或聽不清楚聽音的情況。此時很多人會用綿花捧試圖挖出耳垢,但這樣只會將耳垢越推越入,造成外耳道或耳膜創傷,如果綿花捧折斷或含細菌,更會令耳道創傷或發炎。

對大部份人而言,耳垢並不需要特別處理,但如果耳垢造成聽力不清,就應該找醫生將阻塞在耳道的耳垢清除,醫生會用耳道灌洗方法或使用耳油滴劑將耳垢取出。

返回耳鼻喉知識庫

耳鼻喉知識庫